从社会学角度如何解释「蝴蝶效应」? - 知乎

admin 阅读:23 2024-04-29 18:36:22 评论:0

从社会学角度如何解释「蝴蝶效应」? - 知乎

  本问题被收录至活动「十万个是什么」中。

  活动时间:11/29 - 12/14

  活动规则:大于 200 字的客观事实定义,且注明可信来源,创作时间在前的优先采纳。

  活动内容:欢迎参与活动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优质内容将有机会被收录在《十万个是什么》电子书中,同时还有机会获得一份精美的知乎周边礼物。更多相关问题请进入活动页面了解。

  这是一本留给未来的百科全书,我们邀你一起合著。期待你的分享~

  传统蝴蝶效应是1963年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其大意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延展到社会学角度来看,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举个例子,小明今天考试得了一百分,他回家告诉了正在打麻将的妈妈,她妈妈得到消息很开心,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犒劳他,小明的爸爸原本被老板批评不开心,现在也开心了起来。

  小明今天考试得了一百分,但是她的老师改成绩时候走神,写成了十分,小明的妈妈知道了很生气,打麻将到很晚,并且没有给小明做饭,小明的爸爸回到家既没有饭菜吃,又看见儿子成绩不好跟同事出门喝酒去喝酒,导致第二天没有及时赶到公交公司开车,等公交的小明的老师,迟到了。

  所以,站在社会学角度看蝴蝶效应。

  即为: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放大。

  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就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即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有可能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在我高中时,很喜欢某个系列的工具书,里面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For want of a nail the shoe was lost.For want of a shoe the horse was lost.For want of a horse the rider was lost.For want of a rider the battle was lost.For want of a battle the kingdom was lost.And all for the want of a horseshoe nail.

  丢了一颗钉子,亡了整个国家。

  这大概是“从社会学角度上”最能说明蝴蝶效应的寓言了。

  从科学上讲,“蝴蝶效应”是源自于混沌理论里的一种说法。1972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交了一篇名为《Predictability: 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可预测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引起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吗?)的论文,至此,“蝴蝶效应”逐渐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名词,意为“微小的改变能演变出巨大的误差”。Edward Norton Lorenz

  但从科学角度上看混沌理论要涉及到很多数学与物理问题,包括大家所熟悉的“三体问题”等等,其复杂程度不是“蝴蝶效应”所能描述的。

  从社会学上讲,“蝴蝶效应”就相对比较玄学了——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心理这一不确定性。

  中午两点,你还没吃饭,准备找家餐厅享用晚来的午饭。假设这时左右两边有两家完全一样的餐厅,你会怎么选择呢?

  结果很可能是凭心情选择,如果是右撇子说不定会喜欢右边,然后就走进了右边的餐厅。

  假如下一次又遇到同样的情况,你又会怎么选择呢?

  只要体验不差,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上一次的餐厅。

  于是,仅仅是心情习惯的细微区别,就会导致“常去的餐厅”完全不同——尽管两家餐厅是完全一样的。

  这时的“蝴蝶”,指的就是个人的心情、习惯等等难以定量的细微区别。而导致的效应,就是未来“经常选定某一餐厅”的区别。

  那么再假设同样的情况,左边店里有一个人,右边店里没人,你会选择哪边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有人的一边。而第二个人看到了也跟着第一个人走,第三个人跟着第二个人走………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左边的店人声鼎沸,右边的店门可罗雀。

  店家都是一样的,仅仅是一个人的区别,为什么会导致这么大的不同?

  因为人有从众心理。就算事实上两家店完全一样,人们往往也会认为有人的店做得好吃一点。然后基数有了,马太效应就会逐渐明显,最终导致两家店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说,为什么“网红店”都要找托排队?因为有了一定的基数(人气),从众心理和马太效应会迅速把它放大N倍。

  如果以上只是思维实验,不足以说服你的话,我们可以看现实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英国脱欧不仅对欧盟,乃至于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当我们追朔整个事件时,不难发现,直接导致英国脱欧的原因是全民公投,而影响全民公投的一个原因则是欧洲难民问题。

  假如欧洲难民没有对英国民众产生负面影响,那么英国民众的脱欧呼声也不会那么大——在公投时投赞成票的比例很可能相应减少,导致反对票多于赞成票,最终导致脱欧失败。

  所以在英国脱欧的事件中,“难民问题”就相当于蝴蝶的翅膀,成为了改变英国命运的推力。

  当然了,英国脱欧的原因有很多,难民问题只是其中之一。但是,问题就在于——总会有导致脱欧的一个直接原因。而那个原因虽然不大,却是引爆整个问题的导火索——那么无论这条导火索是什么,它就是那只改变世界的蝴蝶。

  心理学实验,特别是涉及多人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可重复性是非常糟糕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变量实在太多,总有研究人员没有想到的变量可能影响结果。你敢再做一次吗?100项心理学成果,超过六成不可再现

  为什么可重复性太差?因为我们不可能找一模一样的一批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重复实验。

  这就是问题所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当一批人对某件事有刻板印象而另一批人没有时,产生的结果可能完全相反。

  我认为,开篇的那首诗就是最好的理解。“蝴蝶效应”并不是什么玄幻的东西,它只是说明了复杂系统的不可准确预测性罢了。

  社会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不可能像公式一样做到“一一对应”。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模型做出大概的预测,而不能作出精确描述。

  正因为预测是不精确的,所以初始状态中任何细微的扰动都可能导致模型往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展,这就是「蝴蝶效应」。

  我觉得蝴蝶效应夸大了初始小微因素的影响。

  在自然界,亚马逊的蝴蝶扇动翅膀引起的气流很微弱,但如果能引起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那一定是这中间有个天时地利的演进机制,这个演进机制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蝴蝶扇动一下翅膀。

  在社会传播领域,一篇短短的文章,能引起社会上的轩然大波,那是因为社会上早就有了这种情绪,文章不过是点燃了这种情绪而已,击中了痛点。

  与其关注初始小微因素,不如关注这中间的形成机制和土壤。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排行榜
标签列表